2017年荆门漳河新区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2017年11月17日 10: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点击量:2739 收藏

在目前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的前提下,怎样保证工业发展、居住改善、生态保护、旅游休闲等用地需求,成为国土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土地整治,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但长久以来,土地整治却存在着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单一化”问题,亟待解决。

房屋3.jpg

湖北省荆门市国土资源局漳河新区分局在推进土地整治工作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能人自建、企业自建、国家投资三大模式,为破解土地整治双“单一化”问题提供了借鉴。

破解资金投入单一化难题

“村里原来只有耕地573亩,现在已经增加到829亩。”漳河镇袁冲村党支部书记刘凤珍说,近几年,村里在外办矿的袁永文投资1000多万元,在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下,自主开展了土地整治,使村里几条原来只长杂草的沼泽地,变成了稳产高产耕地,“整治出来的耕地,袁永文自己只用了30多亩,剩下的有100多亩交给村民耕种,还有100多亩直接交给了村集体处置。”

对于先富起来的村民自发进行土地整治,新区分局将其命名为“能人自建”模式,并大力宣传推广。“能人自建”模式没花国家一分钱,建起的是高标准农田。而企业自建模式的成功探索,也为新区打造出了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产业集群。

在付集村四组,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为主的湖北华烨水产有限公司投资70多万元整治的120亩耕地,已进入农产品生产阶段:龙虾养殖池、稻虾联作田依次排开,大棚在育完秧苗后又种上了蔬菜;在车桥、和平等村的昕泰产业园,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的1.5万亩耕地,根据企业发展规划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土地整治,建成大棚200亩,分别种植西红柿、草莓、葡萄等5种农产品。以这些农业产业集群为依托,距荆门城区最近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年接待观众达40万人次。

能人自建、企业自建、国家投资,一个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土地整治的新格局,在漳河新区正方兴未艾。

改变国土“单打独斗”局面

荆门市国土资源局漳河新区分局局长宋向阳说,作为新设的区级分局,人员编制只有13人,面对繁重的国土资源工作任务,仅靠一己之力显然会力不从心。同时,如何变国土部门一家“单打独斗”为大家共同参与,也是分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此,他们在荆门市国土资源局、漳河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对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发现的保护耕地新动向,通过多形式激励、多部门合力协调联动等体制机制创新,将其引导上规模化土地整治的道路。

2013年,掇刀矿产开发公司的刘爱华对露天开采红砂后形成的废弃矿山地进行复垦方案设计,制订了将复垦地打造为观光、采摘园的规划。新区分局实地看到刘爱华为保护陡坡下的耕地,石砌的挡土墙底部厚达3米、顶部也有近1米等情况后,当即表态只要他按这样的标准进行复垦,国土部门就将积极为其办理游客休闲区相关设施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在漳河新区,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协调联动机制已具雏形。在刘爱华的矿山复垦初具规模后,规划部门及时将这里纳入到城郊休闲公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制订了园区周边农户搬迁计划。水利部门将矿区采挖形成的深坑,规划为一个小型水库,既为园区增添了水景风光,还为矿区所在山冲增添了防洪灌溉功能。国土部门在为其办理十几亩游客休闲设施建设用地手续的基础上,还计划在这里树立绿色矿山示范基地宣传牌,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生态发展教育。

仍有“天花板”待突破

“受资金限制,村里路面硬化、堰塘清淤等工程无法全部安排,我们就让大家根据每口堰塘、每条道路在全村抗旱排涝、运输上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经过四轮会议才排定最终序号,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双堰村书记张晓春说。

张晓春说的情况,其实是土地整治工程中一层亟须突破的“天花板”。目前,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制,即确定好土地整治总面积后,按亩均投资预算标准拨付整治费用,但这不一定能全面反映田林路渠等建设的实际需要。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新区分局副局长董尚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变土地整治的资金导向型为工程导向型,即整治工程应由各单项工程多少来确定总资金,而不是由资金来确定各单项工程做多少。”

他以双堰村为例对自己的思路进行了说明:双堰是典型的丘陵地貌,也是传统的水稻种植村。然而,这里的大小100多口堰塘淤积严重,防洪抗旱能力不足。由于受项目资金制约,分配给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有限,导致双堰村还有25口堰塘至今仍未清淤。

“尽管我们知道村民要求最强烈的是堰塘清淤,但在资金导向型土地整治模式下,这一问题基层国土部门是无法解决的。”董尚宇说。

董尚宇认为,从漳河新区的实践看,在拆除资金导向型整治“天花板”后,还应再拆除以下两层“天花板”,让基层国土部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土地整治增添更大活力。

一是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形式,让懂得种田的人去搞土地整治、搞土地整治的人去更好地种田。这也是调动公众积极参与土地整治的最佳措施。二是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需要加强部际协调,在国家层面形成土地整治工程惠农富农统一平台,各部委资金只需在这一平台上锦上添花即可,而不必再另起炉灶、另设项目。“只有打通国家层面形成一个平台、多部门共建的局面,土地整治才有可能在基层形成真正的多部门协调联动新格局。”董尚宇说。


分享到:
土流网建设用地
土流网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