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发展规划(2017—2021)正式出炉,这几个方面是重点

2018年07月13日 14:10 来源:荣耀西安网点击量:48725 收藏

  26日,西安市政府官方网站上,首次全文公布了《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的文件。

  此次规划是西安市行政辖区和西咸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是西安市行政辖区+西咸新区,规划面积10745平方公里。

摄图网_500487404_banner_云南东川红土地-蓝天白云红色山丘(企业商用).jpg

  2017年是大西安发展元年,西安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而此次公布的这份将近5万字的规划更是为今后几年的发展指明方向,西安正在迎来一个属于它的时代。

  西安能有今天的成就

  离不开之前的积淀

  西安能有今天的成就,跟前几年的发展基础是分不开的。

  全国最大外资项目三星电子建成投产,17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西安成为陕西自贸区核心区,西咸新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开放型经济综合试点扎实推进。

  成功举办2届欧亚经济论坛、4次丝路城市圆桌会议,建成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西咸空港保税物流中心获得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批复,开通运行4条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和航班,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731.7亿元,建成区面积从451.38平方公里扩大到54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70%提高到73.4%,高陵、户县撤县设区,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基础设施现代化和生活质量逐步改善的前提下凸显古城风貌,深入挖掘周秦汉唐文化的当代价值,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5处遗产点成功申遗,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城市建设风貌等等。

  这些都是西安这些年发展取得的成就,使得西安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更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目标:2021年

  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建成

  规划中提到的西安发展目标,到2021年,西安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增强,“大西安”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集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建成。

  4万余字的规划,重点都有哪些?

  这份一百余页、四万多字的文件,系统地说明了到2021年目标。

  在这次规划中,除了“硬性”的发展目标之外,还有相当多的“软性”信息,比如行政区调整,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三区合一”和“四区一港两基地”进行实质性的整合,都或将提速。

  一、“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发展格局


  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形成大西安“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下坚实城市本底。

  三轴:南北方向贯穿大西安的古都文化传承轴、科技创新轴、国际开放轴。

  两带:东西横向上的秦岭生态带、渭河生态带。

  多中心:以西安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功能为主,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未来西安城市形象的核心区;以沣东新城科技统筹板块和沣西新城中心商贸服务区、国际文化中心为核心,打造以现代商贸、高新技术为主的新中心;以浐灞生态区欧亚经济论坛、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安体育中心为中心,打造生态型现代服务东部新中心。

  多组团:东部新城、高新科学城等10大新城,纺织城创意片区、军民融合创新谷片区等10大片区,以及50个左右特色小镇、50个左右各类综合体。

  二、建设国际水准中心城区

  建设国际水准中心城区,尊重历史文脉、紧扣时代要求,按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实施中心城区转型发展计划和古城复兴计划,弱化城墙内行政功能,强化文化、旅游、金融、娱乐功能。

  加快推进幸福路、纺织城、大兴新区、土门、徐家湾、雁南、东关等城市片区改造,打造集商贸、文化、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片区改造新亮点,塑造现代时尚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古都新风貌。

  建设西咸新区新中心

  到2021年,西咸新区城市人口11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272平方公里。

  建设渭北新城

  按照省市共建大西安和打造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的目标,打造阎良产城融合示范区。使之与中心城区和富阎板块(含富平、阎良、三原及高陵、临潼部分区域)互联互通、功能互补的现代新城。

  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

  提高阎良、临潼、鄠邑3个副中心城市规划等级和水平,明晰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功能完善城市组团

  充分发挥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等五个城市组团的特色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的城市组团。

  三、打造国际级交通体系

  构建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布局国家级、区域级、都市级等三级综合枢纽,铁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四张交通网络,形成“345”立体综合交通发展体系。

  打造区域铁路运输中心

  在郑西、西宝、西成、大西4条高铁线路基础上,加快银西、包西、西武、西合、西渝、西海高铁和关中环线城际铁路建设。

  构建航空开放门户

  打造中国“孟菲斯”,构建“覆盖国内、通达全球”的空中开放大通道。促进空港、陆港“双港”联动,构建内陆开发开放国际门户。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开通运营地铁一号线二期、四号线、五号线一期、五号线二期、六号线一期、六号线二期及九号线(临潼线)7个项目,争取《大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3年)》尽早获批,力争获批后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建设市域快速路网

  加快建成西安南三环—鄠邑、东三环—临潼、北三环—阎良快速路。加快凤城八路与太华路立交、秦汉大道与西铜路立交等工程和阿房路、团结路等12个分流道路项目建设,用3年时间集中打通55条断头路,。规划建设昆明路、朱宏路、北辰大道等一批二环三环绕城快速连接工程,实施三环路快速提升改造项目。

  到2021年,高铁线路达到八条;国际客运航线突破75条,全货运航线突破20条,国际通航点突破100个,旅客吞吐量达到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地铁运营里程达到243公里以上,形成1小时到达关中城市群、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至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出行格局。

  四、“三廊一角一通道”产业发展格局

  建设以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增长极”。以经开区为引领,“经开区+高陵组团+临潼组团+航空基地+富阎板块”等区域为依托的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以曲江新区为引领,“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

  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区—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长极”。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开放增长极”。

  优化开发区产业布局。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加大西咸新区、“四区一港两基地”和渭北工业区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强化“一区一主业”,适时开展开发区优化整合,使开发区从产业聚集向能级提升转变,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开发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打造世界级古都品牌

  加快推广西安·世界古都、长安·丝路起点、秦岭·世界名山三大品牌,实施历史文化旅游和自然山水旅游两轮驱动战略,推动旅游产品向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以建设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西安古都历史文化魅力和自然山水特色。到2021年,接待游客突破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7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发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引领作用,提升西安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加快整合壮大曲江系列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以曲江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主要力量,跨区域整合运作一批重大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中华文化展示中心,到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互联网+文化”,培育文化产业新形态到2021年,全市文化企业数量突破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突破500家,比2016年翻一番。

  六、加快西安教育强市建设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依法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实施13年免费教育。

  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广“名校+”模式,通过“名校+农校”“名校+薄校”“名校+新校”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快紧凑型大学区组建步伐,推进跨行政区域大学区建设,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

  继续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期工程,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

  加大对西安文理学院的支持力度,力争成为颇具实力的“西安大学”。

  巩固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制度改革成果,完善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模式。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教师任职资格和招聘制度,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分享到:
土流网建设用地
土流网建设用地